【陽光乍現】「創作動機」與「閱讀角度」
**
「先有情節,還是先有人物?」這在有關小說寫作的書籍裡,是一個經常被探討的問題。
這個問題本身的問題,也許比問題本身更有趣、更具啟發性。特別是對一位閱讀的愛好者,當我們置身於浩瀚的知識之海時,除了泅泳的快樂外,往往也有迷失自己的危險。
每個閱讀都必須回歸到閱讀者自己。在「先有情節,還是先有人物」這個問題上,其實答案只在創作者自己──什麼真正觸動了創作者的內心,什麼就是創作的緣起。一個情節感動你,那就是先有情節;一個人物感動你,那就是先有人物。
《陽光普照》的導演鍾孟宏,為我們示範了另一種可能──先有畫面。
鍾孟宏在《Variety》的訪問中說,他先前聽過一個朋友斬斷別人的手的事,但「這故事雖然令人震憾,還不足於構成一部電影」;直到有一天吃火鍋時,他突然想像到斷手在火鍋裡的畫面,這才造就了他拍《陽光普照》的動機。
其實,如果了解鍾孟宏的另一個身份,也就不難理解「畫面思考」對他創作的重要性。鍾孟宏經常以「中島長雄」的別名擔任攝影師的工作,在《陽光普照》中,他除了以本名擔任導演外,也以「中島長雄」擔綱攝影工作。
對於電影、小說,乃至大多數的創作,「閱讀」永遠涉及三個世界的交會:閱讀者本身的生活經驗世界、創作者本身的生活經驗世界,以及創作者想像出來的世界,即「文本」本身。
然而,無可避免的,就像閱讀者的閱讀受到自己的生活經驗所限一樣,創作者的想像世界也受到他自己的生活經驗所限。當然,反過來看,「侷限」也是一種形塑特色與風格的潛能。《陽光普照》成就的視覺美學,就是最好的說明。
每個人的創作都是獨特的,就像每個人的閱讀都是獨特的一樣。因此,《陽光普照》是屬於鍾孟宏的,而《陽光普照》的觀後感只能是屬於你自己的,不是鍾孟宏的,也不是任何別的人的。
**
https://variety.com/2021/awards/awards/a-sun-trailer-taiwan-oscars-netflix-1234895694/?fbclid=IwAR3d2g1qybYSr8KgFEe6G9f-La_aaDgFA-xlRlE6_OKSq_c_jE1jKgPxAkQ